贾张氏说着,将贾东旭带回来的那个窝头小心翼翼地掰成两半。
她将稍大的一块塞进自己嘴里,另一块则递给了眼巴巴等在一旁的棒梗。
至于站在旁边的黄秀秀和小当,贾张氏连看都没看一眼,仿佛她们是透明人一般。
虽然只是普通的二和面窝头,但在物资匮乏的当下,这已经算是难得的美味了。
黄秀秀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只是默默地将小当往自己身边拉了拉,遮住了女儿渴望的眼神。
贾张氏三下两下就把大半个窝头吃完,却仍觉得意犹未尽。
她抹了抹嘴,又开始数落起来:
“易中海这个老东西,真是越来越不中用了。”
“院子里那些人随便说两句,他就吓得不敢吱声。”
“分饭的时候,他就站在旁边看着,也不说多给我们家分点。”
她越说越气,声音也提高了八度:“这种人啊,就是没良心!东旭,你可要看清楚这老家伙的真面目,别被他给骗了。”
贾东旭眼巴巴地看着那半个窝头,不自觉地咽了咽口水。
见母亲和儿子都没有分给自己的意思,他只好走到水缸前,舀了半瓢凉水“咕咚咕咚”灌下去。
凉水下肚,总算让空荡荡的胃里有了些充实感,心里的馋意也稍微平息了些。
看着母亲悠闲地坐在那里,贾东旭想起白天许大茂说的那番话,心里不由得活络起来。
他凑到贾张氏跟前,陪着笑脸说道:“妈,有件事想和您商量商量。”
听到这话,贾张氏立刻警惕地看向儿子。
凭着多年的经验,她敏锐地察觉到贾东旭这副表情背后准没什么好事。
贾东旭继续小心翼翼地说道:
“您看,现在家里的日子实在不好过,咱们连饭都快要吃不上了。”
“您不是有做布鞋的手艺嘛,这可是咱们家的独门绝活。”
“要是您能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拿来挣钱贴补家用,那该多好。”
他见母亲没有立即反驳,便越说越起劲:
“就算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可鞋总归是要穿的。”
“现在大家钱少了,买不起皮鞋,正好可以买布鞋穿。”
“您要是一个月能做上七八双布鞋,那也能挣个小十来块钱,这不比上班差多少。”
贾张氏一听这话,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一个月做七八双布鞋?那岂不是从早到晚都没得休息?
她贾张氏向来好吃懒做惯了,如今儿子竟然想让她干活赚钱,这还了得!
她必须坚决制止,绝不能让这个念头在家里生根发芽。
在她看来,自己既然有儿子,又到了这个年纪,凭什么还要干活赚钱?
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想到这里,贾张氏毫不客气地打断贾东旭的话:“这事你想都别想!我告诉你,门儿都没有。”
一旁的黄秀秀听了贾东旭的话,却觉得很有道理。
现在家里全靠贾东旭一个人上班,看着他每天辛苦劳作,她心里也不是滋味。
虽然当初嫁给贾东旭是另有所图,但这么多年过去,两人还有了两个孩子,要说她对贾东旭没有感情,那是不可能的。
其实黄秀秀手里有钱。
前两年她听从苏远的建议倒卖粮票,着实赚了一笔。
因为有本钱,又抓住了好时机,加上她原本就在外面混过,对这些门道有自己的判断,所以积累了不少钱财。
到现在,她手里已经攒下了近两千块钱的私房钱。
但这些钱,黄秀秀一直不敢拿出来花。
一旦动用,势必会引起贾张氏的怀疑。
这个婆婆本就多疑,至今还惦记着当年钱被偷的事。
就算说是捡来的,一次两次还行,经常“捡钱”怎么可能不让人生疑?
没有合适的理由,她绝不会动用这笔钱。
正因为如此,尽管家里藏着“巨款”,日子却依然过得紧巴巴的。
所以听到贾东旭的提议,黄秀秀立即附和道:
“妈,我觉得东旭说得在理。”
“现在家里确实不容易。”
“我是没什么手艺,也没有上班的机会,要不然肯定出去挣钱贴补家用。”
“但您不一样啊,您有这么好的手艺,可不能浪费了。”
贾东旭在一旁劝说,黄秀秀在边上帮腔,两人一唱一和。
然而贾张氏毕竟是老油条了,哪会这么容易被说动?
她深知这件事绝对不能答应,否则往后就别想过清闲日子了。
见两人还要再劝,贾张氏索性往地上一坐,拍着大腿就哭喊起来:
“老天爷啊!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
“我都这把年纪了,本该是享福的时候,没想到在家里被儿子儿媳嫌弃,逼着我出去赚钱!”
“我这个没用的老太婆,还不如死了算了,也省得给儿女添麻烦。”
贾张氏这一闹腾,左邻右舍立刻被吸引了过来。
不过大家对这种事情早已见怪不怪。
贾家每隔几天总要闹出点动静来。
再加上之前大锅饭分饭的事情,院子里的人对贾家本来就颇有微词。
此刻大家过来纯粹是看热闹,根本没一个人上前劝解。
不过别人可以不管,易中海却不能坐视不理。
看着贾张氏在屋里要死要活的模样,易中海不禁皱紧了眉头。
贾家经常这样闹,他心里也很不痛快。
但作为院子里的一大爷,这件事他还真不能不管。
易中海走上前,耐着性子劝道:“老嫂子,你这是干什么?和自家人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非要闹成这样?”
他又转向贾东旭:“东旭,你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贾东旭一脸委屈。
他本是一片好心,想着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何况母亲确实有这个手艺。
在他看来,自己的提议合情合理,怎么就把母亲惹恼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