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芳闻言不由得睁大了眼睛,一时间竟忘了追究苏远方才那哄小孩般的语气。
她满脸好奇地追问道:“竟然还有这样的事?那刚才那位满头白发的姑娘,就是你说的暗中保护我们的人了吧?”
她顿了顿,眉头微蹙,流露出几分担忧:
“只是让这样年轻的小姑娘做这么危险的事,是不是不太妥当?”
“而且我看那姑娘模样标致,若是住在我们院子里也挺好的。”
“平日里大家在一起,出门时结伴同行,既不会引人注意,也能互相照应。”
看着张桂芳憨态可掬的笑容,苏远立刻猜透了她的心思。
这位本该当外婆的人,不知是不是因为丹药的改造,连性格都变得有些天真烂漫起来。
她定是觉得罪那丫头可爱,想要多亲近亲近。
苏远摇头解释道:
“若是安排在明处,反而容易成为别人针对的目标。”
“就拿淮茹和雪茹来说,即便她们想保护你,也难免有分开的时候。”
“况且罪的容貌你也看到了,她若是经常出入,必定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以她的性子,定不愿如此。”
“现在这样的安排,已经是最妥当的了。”
张桂芳无奈地叹了口气:
“既然如此,那便依你吧。”
“只是慧真和拉娣一直住在外面,她们会不会有危险?”
“也得小心提防才是。”
看得出来,张桂芳对这个特殊的大家庭格外上心,言语间满是关切。
与此同时,红星轧钢厂里正上演着另一番景象。
在这个大锅饭盛行的年代,尽管红星轧钢厂的效益还算不错,厂里的福利待遇也比其他兄弟单位优渥不少,但想要吃饱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每到开饭时分,贾东旭总会偷偷藏起半个窝头,小心翼翼地塞进衣兜里,准备晚上带回家让家人多填填肚子。
如今的贾东旭,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重压。
儿子棒梗已经六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一天比一天大。
再加上女儿小当,一大家子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过活。
而贾东旭现在只是个二级工,工资本就不高,偏偏母亲贾张氏和妻子黄秀秀都不是精打细算的人,有钱就花,从不知节省。
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让贾东旭倍感压力。
既然赚不到更多的钱,又天天被母亲唠叨,贾东旭只能在嘴上省吃俭用,每天带点吃的回去堵住老妈的嘴。
每次贾东旭藏粮食,总会被许大茂撞见。
这个惯会看人笑话的主,总要在一旁阴阳怪气地说上几句:“贾东旭,没看出来你还挺会过日子的嘛。自己都吃不饱,还惦记着往家里带。厂里的活可不轻松,你这饿着肚子干活,可别偷懒啊!”
贾东旭每每听到,都会不屑地回敬:“你懂什么?我这叫顾家!哪像你,连自己爹娘都不管。”
不过话虽这么说,看着许大茂家的光景,贾东旭心里还是酸溜溜的。
许大茂如今的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父母不在身边,又没有孩子拖累,就他和张小英两口子过日子。
偏偏两人都在厂里上班——张小英是广播站的播音员,许大茂是放映员,同属宣传科,工作轻松体面,整天坐在办公室里。
更让人眼红的是,许大茂还能赚外快。
每次下乡放电影,总能带些土特产回来。
贾东旭看在眼里,羡慕得不行。
这天开饭时,许大茂又凑了上来。
这家伙本就一肚子坏水,这次明显是来挑事的。看着贾东旭强装镇定的模样,许大茂开始煽风点火:
“东旭啊,咱们都是老邻居了,有些话我得提醒你。”
“有些事虽然面上不好看,但该做还是得做啊!”
“你家的情况,院子里谁不知道?日子过得紧巴,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就拿你妈来说吧,今年还不到五十,孩子又有秀秀带着,她其实闲得很。”
“谁不知道你妈做鞋的手艺是院子里的一绝?这就是赚钱的门路啊!”
“让你妈做些鞋拿出去卖,一个月就算只做三两双,也能挣个几块钱,多少能补贴家用。”
“何必让你媳妇和你妈两个人都守在家里带孩子?”
许大茂在一旁使劲出着馊主意。
他敏锐地察觉到,尽管贾东旭表面上还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但眼神明显亮了一下。
打完饭后,贾东旭虽然依旧板着脸走了,心里却翻江倒海。
许大茂的话确实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母亲做鞋的手艺确实不错,就是太懒。
平时在家没事就拿着千层底纳鞋底,其实都是在磨洋工,主要精力都用在串门聊天上了。
要是真像许大茂说的,让她加快速度,一个月做几双鞋出来卖,还真能赚些钱。
看着贾东旭心事重重的背影,许大茂得意地低声嘀咕:“真是个傻子!”
晚上,贾东旭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院里。
刚进屋,贾张氏就迎了上来,一把夺过他手中的饭盒。
打开一看,贾张氏立刻拉长了脸:
“就一个窝头?易中海这老东西真不是个玩意!”
“现在说什么每家都要八分饱,这让人怎么活?”
“天天饿着肚子,棒梗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这老毛病一饿就犯,浑身疼得厉害。快给我,我得先垫垫。”
贾张氏一边抱怨,一边迫不及待地拿起窝头往嘴里塞,全然没注意到儿子脸上复杂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