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实力日渐雄厚,林风开始将重心转向更高层次的战术研究和针对性训练。
参谋部门根据情报,详细分析了当面日军的作战特点:强调正面强攻,侧翼迂回,炮兵火力准备充分,步兵冲锋凶猛,但战术相对呆板,对后勤依赖大,且不擅长复杂山地作战。
针对这些特点,新一军开展了大规模的反扫荡、反渗透突袭交通线等专项战术演练。
尤其强调发挥己方善于山地运动、火力配系灵活、官兵主观能动性强的优势。
在预计日军可能行动的前夕,林风动用了超过两个团的兵力,进行了一次高度仿真反击演习。
完全仿真日军可能采取的战术,设置了固守待援、阵地被突破、侧翼遭迂回、通信中断等多种危局。
这次演习,不仅磨砺了各级指挥官的临机处置能力,也极大地锻炼了部队在复杂条件下的心理承受力和持续作战能力。
山雨欲来风满楼。新一军日益明显的壮大,终于引起了日军的警觉和不安。
多方情报源相继证实:日军已下令调集第34师团主力,并配属独立混成旅团一部,以及大量伪军,总兵力约两万五千人,准备对赣北地区进行一次大规模“扫荡”,目标直指新一军。
军司令部内,巨大的地图上,代表日军进攻方向分北路、东路数路扑来。
“敌军兵力占优,装备精良,且携正规战之威,不可正面硬撼。”
林风指着地图“我决心:采取依托山区,节节抵抗,诱敌深入,伺机歼敌之方针!”
他详细部署:
以部分兵力配合地方民兵,在交通要道、隘口层层设防,广泛布置地雷、障碍消耗敌军,摸清其主攻方向。
各主力师依托前期构筑的坚固内核阵地,形成多个可以相互支持的防御支撑点,准备迎击日军主力。
命令迅速下达。整个新一军和根据地如同一部精密的机器,高效运转起来。
士兵们检查武器,加固工事。
百姓们牵着牲畜,推着小车,在民兵的引导下,有序撤离村庄。
一种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弥漫开来。
日军的进攻,在一个清晨打响。
首先是铺天盖地的炮火准备,炮弹呼啸着砸向前沿警戒阵地,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随后,日军的步兵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沿着山路涌来。
前沿负责阻滞的部队,严格执行命令。
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打了就跑,神出鬼没。
冷枪不断撂倒日军的军官和机枪手,缺省的雷场和陷阱让日军工兵疲于奔命,推进速度异常缓慢。
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
很快,日军主力逼近了新一军主阵地。
战斗骤然升级。
日军依仗火力优势,对扼守险要的新一轮阵地发起了猛攻。
阵地上,g34机枪的声音与日军九二式重机枪的声响成一片,
新一军的官兵们,展现了焕然一新的战斗力。他们沉着应战,等日军进入最佳射程才突然开火,火力配系层次分明。
工事构筑巧妙,有效抵御了日军炮火。
当日军凭借人数优势突入阵地时,立刻遭到凶狠的反击。
那些经历过徐州血战的老兵,成为了阵地的中流砥柱,而新兵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也迅速褪去青涩。
初战数日,日军虽凭借火力猛攻,占领了一些外围阵地,但始终未能突破新一军的内核防线,自身却伤亡不小。
新一军让骄狂的日军尝到了苦头。
首战的稳定表现,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也证明了数月来的艰苦重建,没有白费。
日军指挥官意识到碰上了硬骨头,调整战术,集中兵力猛攻79师防守的鹰嘴岭主阵地,战斗进入了最惨烈的阶段。
鹰嘴岭上,炮火将泥土翻了一层又一层,工事多处被毁。79师官兵在赵振华的指挥下,浴血奋战。
弹药消耗急剧,伤亡不断增加。关键时刻,一个前沿山头阵地失守,日军以此为支撑,企图扩大突破口。
“把阵地夺回来!”林风在指挥部接到报告,
黄昏时分,在己方炮火的有力支持下,反击开始。
战斗持续至深夜。
最终,失守的阵地被重新夺回,突入的日军被歼灭大部,残部溃退。
经此一役,日军锐气尽失,攻势受挫。
加之新一军不断以小股部队袭扰其后勤线,正面又无法取得决定性突破,伤亡和物资消耗远超预期,日军指挥官不得不下令全线后撤,所谓的“扫荡”以失败告终。
林风巡视着阵地,看着士兵们默默收敛战友遗体、修复工事。
“我们赢了。”他对着集结起来的军官们说的。
“我们用行动证明了,新一军没有垮!我们浴火重生了!从徐州再到今日鹰嘴岭的血战,我们向所有人宣告:那支能征善战的新一军,回来了!”
他举起剌刀,高声道:“但这只是开始!牺牲的弟兄在看着我们,沦陷的国土在呼唤我们!
前路漫漫,血战方长!我们要用更多的胜利,告慰英灵,光复河山!”
“必胜!必胜!必胜!”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在群山间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