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光,在书本一页页翻过的“沙沙”声和窗外从蝉鸣到冬风的四季更迭中,飞速流逝。
仿佛只是几次眨眼,当初那刚踏入校园、连座位都要争一争的一年级新生,已经长成了能戴上红领巾、挺着小胸膛的三年级小学生。
他们的个子蹿高了一大截,稚嫩的脸庞也渐渐褪去了婴儿肥,显露出几分少年人的轮廓。
而在这三年里,整个曙光小学同年级,都流传着一个不可撼动的传说——关于陈悦和苏家姐妹的学霸铁三角。
陈悦,是这个传说的内核,堪称对同龄人进行降维打击的存在。
从一年级的第一次期中测验开始,“满分”这个词就成了他的专属代名词。
无论是数学、语文还是后来开设的英语,他的试卷永远干净得象一页印刷品,上面除了题目和他隽秀的字迹,就只剩下老师用红笔写下的那个大大的、无可挑剔的“100”。
老师们对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心路历程:起初是震惊,然后是感叹,在多次考试后,他们发现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常态。最后,他们习以为常。
批改陈悦的卷子成了一种享受,因为那总是在最上面,可以作为标准答案来参照。
在陈悦这颗耀眼恒星的光芒照耀下,苏馨涵和苏馨妍这两颗小卫星也同样璀灿夺目。
她们的优秀,并非完全来自天赋,更多是源于陈悦日复一日、润物细无声的引导。
两家人的小洋楼紧挨着,放学后的时光,通常都在陈家那个宽敞明亮的书房里度过。
这里成了他们专属的第二课堂。
陈悦会先用十来分钟的时间,高效地完成自己所有的作业,然后便象一位严谨而耐心的家庭教师,坐在一旁,监督两个妹妹。
他的教程方式,因人而异,精准得可怕。
苏馨妍性子活泼跳脱,思维敏捷,但也是最容易犯粗心大意毛病的那个。
比如,一道数学题,她明明思路全对,列式也无误,却在最后一步计算时,把“6x8=48”算成了“46”。
她写完后总会得意洋洋地把本子一推,欢呼道:“我写完啦!”
这时,陈悦的手指就会轻轻敲在她的错题上,声音总是很平静,不带一丝责备:“再看看这里。”
苏馨妍便会皱起小脸,嘟着嘴,不情不愿地顺着他的指引看过去,嘴里还念念有词:“没错呀……六八四十六……啊!”
她的小脸会瞬间涨红,自己发现错误后,吐了吐舌头,拿起橡皮擦飞快地改正。
比起被直接指出错误,这种自己发现问题的过程,让她印象更为深刻。
苏馨涵则与妹妹完全相反,她文静细心,从不犯低级的计算错误,但偶尔会在语文的字词和阅读理解上钻牛角尖。
她会因为一个字的偏旁部首到底该不该出头而纠结半天,或者对一个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下的读音感到困惑。
每当这时,陈悦就会从书架上抽出厚厚的《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翻到那一页,指给她看。
并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她这个字的演变、不同读音的用法和含义,让她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知识不能只记表面,要理解它的根源。”这是陈悦经常对她说的话。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私人顶级辅导下,两个女孩的成绩稳稳地保持在金字塔的顶端。
她们或许不能象陈悦那样每次都拿到无可挑剔的满分,但那偶尔失掉的一两分,也无一例外是源于一时的疏忽或临场紧张,而非知识点的掌握问题。
于是,每次大考成绩公布,年级光荣榜的前三名,永远被“陈悦”、“苏馨涵”、“苏馨妍”这三个名字牢牢霸占,从未有过旁落。
这个现象从一年级持续到三年级,已经成了曙光小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对于这个结果,最高兴的莫过于两家的父母。
他们早就不再纠结当初没有选择市中心实验小学的事了。
事实证明,陈悦的决定是何等的正确。
在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拿着三张几乎一模一样的满分试卷,当着全班家长的面感慨道:“我们班能有陈悦、苏馨涵、苏馨妍这三个孩子,是我当老师的幸运。尤其是陈悦同学,他的学习能力和自律性,已经超出了我对小学生的认知。”
那天,陈建斌和苏玉成坐在家长席里,腰杆挺得笔直,脸上那份骄傲和自豪,比谈成几千万的生意还要浓烈。
他们现在对陈悦的话,已经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别说只是选择一所小学,就算陈悦现在说要自己创业,他们恐怕都会毫不尤豫地拿出全部家当来支持。
这个儿子(干儿子),早已成了两家人真正的主心骨。
而这场学霸风暴中,受益最大的圈外人,无疑是陈浩东。
在前世,陈浩东的成绩只能用平平无奇来形容,他贪玩好动,对学习总提不起兴趣,高中不仅上了一所普通的学校,连大学也只上了一所普通的职业学校。
然而这一世,命运让他成为了陈悦的同桌。
这个位置,给了他天翻地复的改变。
起初,他还是老样子。上课时坐不住,小动作不断,总想找陈悦说话,分享昨天看的动画片。
但陈悦上课时要么在看自己的课外书,要么在闭目养神,专注得象一尊雕塑,浑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气场。
久而久之,在陈悦这种极致专注和自律的影响下,陈浩东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再摸鱼了。
他开始学着陈悦的样子,认真学习,放学后率先完成作业。
当他看到身边的同桌总能轻而易举地解开那些自己看来如同天书般的难题时,一股男孩子特有的、不服输的劲头也慢慢被激发了出来。
他不再象以前那样遇到难题就放弃,而是会皱着眉苦思冥想,实在想不出来,才会小心翼翼地戳戳陈悦的骼膊,小声问:“陈悦,这道题……你能给我讲讲思路吗?”
而陈悦从不会直接告诉他答案,只会用一两句关键的提示,点拨他一下,让他自己找到突破口。
每当陈浩东靠自己的努力解出难题,那种巨大的成就感,远比玩一场游戏要来得更让他兴奋。
渐渐地,学习从一件枯燥的任务,变成了一场有趣的挑战。
陈浩东每天花在学习上的精力越来越多,他的成绩也随之水涨船高,从最初的中游,一路攀升到了班级前十,年级前列。
他的父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每次从老师那里听到对儿子的表扬,都笑得合不拢嘴。
不止一次地提着礼物去感谢陈家,感慨让儿子和陈悦当同桌,真是他们家祖坟冒了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