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休整2(1 / 1)

巨大的帐篷和新建的库房里,物资堆积如山: 一袋袋大米、面粉,一筐筐蔬菜,成坛的食油食盐,以及专门采购的罐头、咸肉等耐存储食品,被分门别类,码放整齐。

军需官们精心计算着消耗,创建台帐,确保供应不断。

被服装具区: 堆积着崭新的军装、棉被、军毯、绑腿、雨具、水壶、饭盒。

有专人检查质量,确保发放到士兵手中的每一件物品都结实耐用。

军械库 ,这是重地中的重地。

开箱验货的德制毛瑟步枪闪着冷光,g34通用机枪被油纸包裹着,一箱箱黄澄澄的子弹、木柄手榴弹被小心搬运。

苏制的122毫米榴弹炮部件,更是动用了大量人力才安置到位。

这里防火、防潮、防盗,哨兵24小时轮值。

工具、钢材、铜料、电线、通信器材、医疗器械、药品……种类繁多,都是未来作战和军工生产不可或缺的原料。

林风特别强调后勤管理的透明与高效,严防克扣与浪费。

他时常突击检查仓库,翻看帐本,询问细节。确保每一份资源,都能用到刀刃上。

伤兵营的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更多的帐篷被支起,用竹木搭建了更坚固的营房。

从后方招募和上级分配来的医生、护士陆续到位,带来了更多的手术器械和药品。

军医官们创建了更完善的伤兵文档和诊疗流程。

轻伤员得到及时治疔,尽快归队,

重伤员则集中资源进行抢救和康复。

卫生防疫也被提到重要高度,定期组织营地消毒,督促士兵注意个人卫生,饮用开水,大大降低了疟疾等传染病的发病率。

看着伤情逐渐好转的战友,那些仍在训练的新兵和老兵们,心中也多了一份踏实与温暖。

为了提升机动性和补给能力,林风着力加强运输力量。

一方面,创建了庞大的骡马运输队,从各地采购、征集健壮的骡马,配备驮鞍、大车,负责山区复杂地形的物资转运。

另一方面,将有限的卡车集中起来,组成汽车运输连,负责主要干道和远程快速运输。

司机和驭手都接受了专门的训练,熟悉车辆、骡马习性及野战条件下的维护保养。

士兵们吃得饱、穿得暖、伤病有所医,手中的武器弹药充足,对未来战斗的信心也随之不断增强。

当后勤足够强大时,打磨手中利刃,使之锋利无匹,便成为新一军日常的内核。

训练场上的口号声、枪炮声,变得更加密集、更有针对性。

“枪是军人的第二生命!”这句话被教官们反复灌输。训练进入了更专业的阶段。

士兵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瞄准击发。

他们需要进行远、中、近不同距离的精度射击训练,学习在不同地形、天气条件下的射击技巧,以及快速更换弹夹、排除故障。

优秀的射手被挑选出来,进行重点培养,作为未来的狙击手苗子。

g34机枪的高射速和强大火力是阵地防御和进攻的支柱。

射手、副射手、弹药手需要形成完美的配合。

训练内容包括:快速架设与转移阵地、长短点射控制、火力压制与延伸、更换枪管、弹链续接等。要求做到“指哪打哪,弹雨如泼”。

实弹射击的机会依然宝贵,每一次都经过精心组织。

靶场上枪声响起,报靶员挥舞着小旗,记录着成绩。

每一发子弹的消耗,都要求换来相应的进步。

炮兵,被誉为“战争之神”。新一军原有的德制炮兵骨干损失惨重,新补充的炮手和那些苏制火炮,都需要重新磨合。

在南麓训练场的专用炮位上,操炮训练日以继夜。

观测员学习使用炮队镜、测距仪,精确计算目标方位、距离。

计算员快速进行诸元解算,炮手们则反复练习装填、瞄准、击发动作,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射击准备。

当实弹射击的日子到来时,巨大的炮声震撼山谷,远处的目标区被炸起冲天的烟雾。

炮手们根据观测校正,不断修正弹着点。

虽然苏制榴弹炮的操作与德制火炮有所不同,但其强大的威力和可靠性,很快赢得了炮兵们的认可。

步炮协同的基础演练也开始进行,步兵前进,炮兵火力延伸,需要精准的配合和通信保障。

林风深知,现代战争不再是单一兵种的较量。他开始有意识地推动多兵种协同训练。

工兵在训练场上设置仿真的雷区、铁丝网、障碍物,步兵在炮火掩护和工兵爆破支持下,发起冲击,开辟通路。

通信兵架设野战电话线,创建无线电通信网,确保前沿与指挥部、步兵与炮兵之间的信息畅通。

小规模的实战对抗演习开始出现。

由周卫国的特务团扮演“蓝军”,仿真日军战术,对赵振华防守的阵地进行突袭、渗透。

演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如通信不畅、协同脱节、指挥僵化被一一记录,在演习后的复盘会上进行激烈讨论和总结。

最新小说: 独掌三千界 穿越大明之我是首辅 汉末黄巾霸业 系统之妈祖:瀚海一统 名义祁同伟:沙李配?高李配啊! 魔门悟道,我悟出偷袭相对论! 此生爲你,此生唯你 四合院:被迫上学,天天大鱼大肉 玄穹道争 知不可忽骤得